作者:韬子@Tower(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122297/
这注定是一部应该被称为伟大的科幻小说,但是确实一部被我们深深遗忘的科幻经典。
在100多年的科幻发展历史中,不同时代的不同的科幻作家,以着不同的视觉:或深刻,或戏谑,或神经的方式来像我们呈现出他们眼中的宇宙和世界,他们用一种超越常人的眼光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去思考和叙述。从“黄金时代”到“新浪潮”再到“赛博朋克”以及再后来的“slipstream”和“新怪谭风格”,太多太多的科幻作家被送进了名人堂,同时也有非常多的作品在这100多年中被尊为经典。这些殿堂级的科幻作品无疑是一座座里程碑,提醒世界和后人他们所标识和开创的伟大时代。其中,威廉.吉布森所代表的“赛博朋克”成为了上世纪后期最为亮眼的科幻流派。在威廉.吉布森的神作《神经浪游者》出版之前,另一位科幻作家弗诺.文奇已经出版了后来被科幻界称为“划时代作品”的《真名实姓》。和文奇相比,吉布森是唯独醉心于这种风格创作的科幻作家,而文奇的风格和视野似乎更加多变和复杂。这也是吉布森后来被公认为“赛博朋克”领军人物的重要原因,当然再后来,就出现了被称为吉布森和菲利普.迪克混合体的巨怪尼尔.斯蒂芬森(1)编者注:尼尔斯蒂芬森著有《雪崩》《编码宝典》,他的“后赛博朋克”创作进一步拓展了这一类型题材的扩展和延伸。当我们思维的镜头摇进21世纪后,我们似乎已经肯定忘记了一本比《真名实姓》还早20年诞生的科幻小说《幻世-3》,当然缺少译介的原因,我们也对一个名叫丹尼尔.加卢耶的美国科幻作家并不熟悉。他一生中创作的科幻小说并不多,也没拿过任何奖项,最靠近的一次是输给海因莱因一票未获雨果奖,那本小说名叫《黑暗宇宙》(Dark Universe)。但是恰恰是这位科幻作家,在他所处的那个疯狂时代,写下了这部伟大的科幻小说。“伟大”是不应该滥用的,尤其在浩渺的科幻世界中,无数多的作品都似乎喜欢戴着“伟大”的冠冕行走江湖,但是真正的伟大应该定义为那些开创了一个时代,震撼了一代人心的作品。而眼前这本《十三层空间》,是足以撑得起“伟大”这个称号的。
本书原名《幻世-3》,因为1999年好莱坞改编翻拍的电影名叫《十三层空间》,所以出版社也就借这个机会以同名电影的名字出版了这部被遗忘了许久的经典小说。封面采用的是“赛博朋克”风格科幻小说惯有的套路:雨、逼仄的楼房、荧光电气充盈的街道——总之就是九龙城寨的不同翻版。自从《神经浪游者》奠定了这个场景套路后,在很多赛博朋克风格的小说和电影中,都非常喜欢使用这种场景设定。似乎这更符合一个“混杂了技术、伦理道德以及最底层情绪的彼此矛盾充满争辩的混合体”。
如果这本书的中译本是在《真名实姓》和《神经浪游者》之前引进的话,其评价应该比现在更高。但在现在已经有些赛博朋克审美疲劳的大众眼中,这本书依旧是一本精彩而稳重的作品。对于赛博朋克,太多的人喜欢得不得了,也有太多的人认为基本上无法阅读下去,尤其是你面对的是一个在叙事和情节搭建上不那么顾及读者感受的作家,例如威廉.吉布森。这就是为什么在豆瓣读书的很多关于赛博朋克的科幻小说,尤其是威廉.吉布森的作品下,打分都是两个极端,要么欢喜得不得了要么就是不忍细读。个人认为,文奇的《真名实姓》谈不上是“赛博朋克”的开山制作,因为在它之前已经有了这本《第十三层空间》,但是《真名实姓》更像是一个分水岭,把还保有传统“黄金时代”叙事风格的“赛博朋克”和完全建立了“独立的崭新的叙事风格”的“赛博朋克”区分开来。在这之后的“赛博朋克”,技术信息量更为密集,叙事方式更加碎片化和细节化,人物和故事看上去更独立,尤其在这个新的赛博朋克时代中,科幻小说的故事更为的自我和个性化。而《十三层空间》依旧保持了“黄金时代”的那种故事性和叙事方式,1964年的创作依旧看得出来受到了深深的传统科幻小说创作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积极的,因为对于更为大众的读者群而言,故事的阅读性本身是远远高于后来的赛博时代的小说的。这些带着“黄金时代”烙印的创新性的科幻小说,可能没法登在《wired》上,但是《故事会》的受众群体似乎更多。
小说有三个最让人难忘的点:1.群体意志和个体意志,这个要素成为了后来几乎所有敌托邦小说、Youth(青少年)幻想小说以及赛博朋克小说的标配。这种继承了《1984》、《美丽新世界》和《动物农场》的故事元素,成为了后来这一类型小说的标志性符号。2.意识的来源——回归到最著名的哲学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会去哪里?”我们的存在的本质和原因是什么?这也是千古谜题,而作者的眼中,我们仅仅是一群数据和电荷脉冲信号。3.时间空间重叠。这在《盗梦空间》以及日系的梦幻镜像派风格的小说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不是是幻梦还是现实的这种时空堆叠,一层套一层的效果向来是人们一直乐此不疲的。
另外,不得不说的就是小说的创作年代。1964年。冷战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年代。臭名昭著的麦卡锡主义偃旗息鼓不久的时代。那还是个电脑还是晶体管组装机的时代。而全世界更多地方还不知道计算机为何物的时代。 那时候还没有《黑客帝国》,还没有弗诺·文奇的《真名实姓》,还没有威廉.吉布森领导的赛博时代,还没有菲利普·迪克的那些狂野作品,还没有《盗梦空间》,更没有《黑镜》,也没有金敏(2)编者注:日本漫画家和日系的梦幻镜像派的小说和动画片,但是已经有了这本牛逼得无以复加的小说。记住,1964年的小说,这是一部1964年的小说。科幻小说最大的魅力和让人细思极恐的地方不仅仅在于那些精彩刺激充满幻想张力的情节,更多的时候是在于那些伟大科幻作家创作故事时候所处的年代,这帮人就像是故事中的“操作员”或者“告密者”,他们以一种超越了时代的视野和叙述方式去解释这个世界和宇宙的运行。那种震撼才是让我们内心始终记住这些科幻经典的重要原因。
正如作者所想象的那样,我们的世界的发展是需要存在着一些和上界联系的“观察者”、“操作者”甚至是“告密者”。这样的话,我们的世界的推进——尤其是被那些天才们推动的原因,似乎就是因为这些天才更大程度上不是来自于我们的世界。而他们的存在意义就是使得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展得更快。这和后来的很多外星人小说所体现出的哲学思辨是类似的。
这位伟大的作家虽然已经离开了40多年,就像他笔下的那个世界中的主人公一样,就当成他成功地跨越了界面,进入到了上界的世界中,继续着他的幻梦人生。
作为一部被遗忘了许久的科幻小说,这部小说值得被再度关注和赞美,当然丹尔尼·加卢耶也值得被大家重新肯定和缅怀。这是一个本应属于他的褒奖。
的确,这是一本值得被称赞为殿堂级科幻经典的小说。